震惊!他刷6年啤酒瓶子,竟刷出462亿销量,凭什么?
来源: | 作者:纳食 | 发布时间: 2018-05-15 | 77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不过,这个时候的青啤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啤酒产销量大幅增加,利润却严重下滑。”怎么回事?原来,快速并购的同时,内部管理跟不上,“并购企业丰产不丰收。”

2001年7月,时任总经理突然因病去世,青啤总部乱成一锅粥。关键时刻,金志国走向台前,“懂经营、会管理、有魄力”内部投票,超过80%的员工都投给了他。


为此,金志国果断出手,“统一思想,收缩战线,收复江山。”2002年,金志国从“大企业病”开始动刀:


第一招:导入竞争机制。


第二招:推行竞聘上岗。


第三招:引入ERP系统,实现集团同一张网、同一个账号,“统一查询产销量、全员业绩透明化。

三改:由“做大做强”改成“做强做大”



稳定了内部管理,接下来就是对外的战略。当时,公司内部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做大做强”,另一种是 “做强做大。”到底选择哪个?金志国为此详细研究了美国通用、花旗等大企业的并购案例,并拜访了好几家咨询公司,最后决定踩刹车,“减缓对外扩张速度,1年只收购2家企业”,从“做大做强”改成 “做强做大。”


此后的半年中,旗下的40多个企业调整成8个集团军,“按地区划分,把单一的零售渠道整合成网络。”


同时,关停了东北、山东、江苏、湖北等15家资不抵债的小酒厂,并把西北的5家酒厂直接转作物流销售公司,“负责西部的销售网络,”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省30%的运输成本。


到了2002年年初,青岛啤酒已经整装待发,原来的100多个牌被整合成5大品牌,“以青啤为主,以纯生、崂山、汉斯、山水为辅的1+N模式。


2002年6月,收复市场的战役首先从东北打响。为此,金志国在东北蹲了两个多月。针对东北爷们喜欢喝纯正口感的特点,他亮出的王牌就是青岛纯生,“高、中、低3档,分别定价15元、10元、8元。”


夏季最巅峰的两个月,金志国带领团队在道里、道外,中央大街来回穿梭,哪里有小餐馆、大排档、小商店,哪里就有青啤的人,“想喝酒,青啤随时随地买得到!”


仅仅半年后,到了2003年年初,青岛啤酒一举拿下哈尔滨10%的市场份额,顽强地在东北站稳了脚跟。


 此后,金志国转战西北。在西安,他的利器是汉斯,“继承德国慕尼黑的焦香口感,主打传统风味。”而且这回的策略是高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