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是青岛啤酒的老朋友,金志国,一句不经意的话让它练就了刷瓶子的绝活,让他把苦日子熬出了头,更成为青岛啤酒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人物。
是金子终究会发光
1956年,金志国出生于青岛。当年,全家五六口人都挤在一个狭窄的门洞里,靠一块木板挡风。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金志国打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他5岁开始烧煤炉学做饭,7岁跑市场捡烂红薯。
到了1975年,青岛啤酒厂到青岛一中来招聘,金志国第一个报了名。说“只要有饭吃,就是天天洗啤酒瓶也乐意。”没有想到,进了工厂的第一份工作还就是洗瓶子。不过,别以为刷瓶子简单,刚开始,金志国力气小,总拿不住,“碎一个扣2分钱”,心疼得整晚睡不着。为此,他每天加班练到晚上11点,一个酒瓶要来回洗3遍。10天过后,金志国可在30秒内让12个酒瓶全部到位,并练就一天洗出300个啤酒瓶的绝活。
6年后,工长安排金志国晚上烧锅炉。同组的其他5个人,聚在一起不是嗑瓜子就是打牌,只有金志国书本不离手,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好学随后的3年,金志国先后做过人事处干事、供销科科员、生产调度处处长助理。到了1990年,金志国升任厂长助理,管理下面的8家啤酒厂。
至此之后,金志国开启了他在青啤的改革之路。
1993年,青岛啤酒上市,此后公司大举扩张。没有想到第一步就搞砸了,收购的西安汉斯半年不到就陷入亏损,这个时候,金志国站了出来,“助理专业户”成了汉斯啤酒的一把手,他开始大刀阔斧搞改革:
第一,按劳分配。全体职工根据每人的岗位贡献重新划分工资等级。
第二,研究市场。他的小本本记满了调查问卷。
第三,整合品牌。根据黑啤不易醉,搭配烤肉口感润泽的特点,金志国果断推出“金汉斯”新品牌。为此,他三顾茅庐,请回汉斯的销售总监,“在大雁塔周围的夜市和烧烤店全面铺开。”
在西安工作的4年,金志国只回了3趟家。天道酬勤,汉斯第一年就扭亏为盈,“盈利214万。”到了1999年,利润突破5000万,等到他调离时,汉斯利润已经突破1个亿,成为青岛啤酒的重要利润来源。
二次改革:内部大重组
在西安大获成功后,2000年,金志国再度委以重任,掌舵北方事业部,“分管西北、华北市场,重组北京五星和三环亚太啤酒厂。”
不过,这个时候的青啤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啤酒产销量大幅增加,利润却严重下滑。”怎么回事?原来,快速并购的同时,内部管理跟不上,“并购企业丰产不丰收。”
2001年7月,时任总经理突然因病去世,青啤总部乱成一锅粥。关键时刻,金志国走向台前,“懂经营、会管理、有魄力”内部投票,超过80%的员工都投给了他。
为此,金志国果断出手,“统一思想,收缩战线,收复江山。”2002年,金志国从“大企业病”开始动刀:
第一招:导入竞争机制。
第二招:推行竞聘上岗。
第三招:引入ERP系统,实现集团同一张网、同一个账号,“统一查询产销量、全员业绩透明化。
三改:由“做大做强”改成“做强做大”
稳定了内部管理,接下来就是对外的战略。当时,公司内部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做大做强”,另一种是 “做强做大。”到底选择哪个?金志国为此详细研究了美国通用、花旗等大企业的并购案例,并拜访了好几家咨询公司,最后决定踩刹车,“减缓对外扩张速度,1年只收购2家企业”,从“做大做强”改成 “做强做大。”
此后的半年中,旗下的40多个企业调整成8个集团军,“按地区划分,把单一的零售渠道整合成网络。”
同时,关停了东北、山东、江苏、湖北等15家资不抵债的小酒厂,并把西北的5家酒厂直接转作物流销售公司,“负责西部的销售网络,”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省30%的运输成本。
到了2002年年初,青岛啤酒已经整装待发,原来的100多个牌被整合成5大品牌,“以青啤为主,以纯生、崂山、汉斯、山水为辅的1+N模式。
2002年6月,收复市场的战役首先从东北打响。为此,金志国在东北蹲了两个多月。针对东北爷们喜欢喝纯正口感的特点,他亮出的王牌就是青岛纯生,“高、中、低3档,分别定价15元、10元、8元。”
夏季最巅峰的两个月,金志国带领团队在道里、道外,中央大街来回穿梭,哪里有小餐馆、大排档、小商店,哪里就有青啤的人,“想喝酒,青啤随时随地买得到!”
仅仅半年后,到了2003年年初,青岛啤酒一举拿下哈尔滨10%的市场份额,顽强地在东北站稳了脚跟。
此后,金志国转战西北。在西安,他的利器是汉斯,“继承德国慕尼黑的焦香口感,主打传统风味。”而且这回的策略是高档市场,“定价20元到30元,成为啤酒中的贵族。”
金志国以前在西安常驻过4年,西安乃至整个西北市场门清。到了2003年底,青啤就在西北市场重焕生机,销量提升2000多万,市场份额增加到17%。
同一年,金志国亲自导演青啤入台。为符合台湾同胞的喜甜口感,他决定降低5%酒精度数,增加13%的糖含量,同时推出海洋蓝的新包装。短短3个月,青啤销量就超越百威、嘉士伯,突破1个亿,“拿下7.5%的份额。”
尝到甜头后,当年8月,金志国抽调90多位精英营,分别前往洛杉矶、巴黎、新加坡3地。到了年底,青岛啤酒在美洲、欧洲、东南亚3大市场的出口量增长131%。
业绩逐年上升,呈高速增长模式
2005年,青岛啤酒的产销量突破500万千升。此后,金志国再接再厉,一举成为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从这一年开始,他主要的重点就是奥运战略,当年6月,金志国一口气砸下3000万,在央视狂轰乱炸密,“激情盛夏,相约青啤”、“狂欢之城,激情永恒。”
2006年,“激情燃烧”啤酒节在青岛举行,也拉开了全国20多个城市巡演的序幕。化装舞会、彩车游行、文艺表演铺天盖地,最主要的是免费啤酒不限量,年轻人的唯一饮料就是青岛啤酒。
那几年中,金志国每年都举办不同主题的啤酒节活动,“我是冠军”、“倾国倾城”、“奥运大篷车”、“啤酒花园”、“NBA中国赛”等等,风暴过后,青啤销量快速飙高到60亿。
等到2008年北京奥运结束之时,青岛啤酒销量已经成功突破100亿,以24%的占有率名列榜首。时隔9年后,2017年青岛啤酒共实现啤酒销售量 797 万千升,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 262.77 亿元,同比增长0.65%。
纳食认为,尽管金志国由于个人原因,2012年离开了青岛啤酒,整整37年他把人生中最青春、最激情、最宝贵的一段岁月给了青啤,这无疑是值得所有人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