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被许多70、80后的北京人喻为童年回忆的代表,北冰洋汽水和“袋儿淋”(袋装的冰淇淋)占据了童年的大部分美好时光。在当年也曾创下产值超过1亿元,利润达到1300多万元的神话。
北冰洋被许多70、80后的北京人喻为童年回忆的代表,北冰洋汽水和“袋儿淋”(袋装的冰淇淋)占据了童年的大部分美好时光。在当年也曾创下产值超过1亿元,利润达到1300多万元的神话。
然而这份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戛然而止。
1990年,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与百事公司合资,成立百事-北冰洋饮料有限公司,没过多久就倒闭停产,这一停,就是15年。
2008年,北冰洋食品公司上级单位北京一轻集团宣布对其进行资产重组,为复出做准备。
2011年,北冰洋汽水在北京市场正式回归;2014年,北冰洋汽水饮料产值预计达2亿元。
回归后的北冰洋近日接连推出新品,这条路走得并不平稳的它能否靠新品赢天下?
各方压力来袭
北冰洋的回归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面临不小的压力。
北冰洋汽水发展的巅峰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国内碳酸饮料市场还尚处空白期,各大外资品牌均为有机会进入中国市场,所以那时的北冰洋可谓是“独领风骚”,在1985-1988年,北冰洋公司产值超过1亿元,利润达到1300多万元。北冰洋汽水平均年产量高达1000万打,合1.2亿瓶。按照当时北京常住人口1000万人次计算,每人每年平均喝北冰洋汽水10-12瓶。
辉煌如北冰洋,也抵挡不住时间的流逝,在它停产的十几年间,不少外资品牌抓住入华机会,不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连他们旗下的芬达和美年达等,也都在不断地分食市场。现在的市场已经不是北冰洋可以“一手遮天”时代了。
即使不想走怀旧风,可是在初期,也不得不靠这样的方式切入市场,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它不断的将自己的产品“复活”,2014年夏天大热的“袋儿淋”就是最好的例子。袋儿淋的重新推出使得北冰洋又重新上演了一出“缺货浪潮”。但是受季节限制,夏季一结束,火爆现象就难以继续。

即使是“王牌”北冰洋汽水,重新上市之路也并不平坦。
因为与百事以"四年不以北冰洋品牌生产碳酸饮料产品"为条件,才拿回了品牌经营权,所以北冰洋汽水在品牌被购回四年以后,才正式回归市场。
但当时工厂设备老旧、生产能力不足,无法支撑恢复生产所需的高额投资,再加上因人力问题,北冰洋汽水配方的调制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北冰洋汽水的付出一度被搁置。直到与另一传统品牌义利的结合,复出的机遇才真正降临到北冰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