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和伊利,尽管资产规模相近,营收也相差无几,市场份额也亦趋近,但是自三聚氰胺以后,蒙牛与伊利的市值之间相差一个蒙牛之多,当年牛根生出走伊利,创立蒙牛,仅用8年时间,就超越了伊利。然而,在牛根生“急流勇退”之后,蒙牛因为管理层变动导致的政策持续性不足,给了伊利发力的时间和空间,2012年夺回了老大宝座之位。
孙总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卢总的到来,我心生希望,希望新老板能带领我们从新站上市场的顶峰。作为一个一线市场上的蒙牛人,结合自己的一些浅见,向新老板谈谈自己的心声。
一、产品缺爆款
这些年,公司的主力产品还是,白奶、特仑苏,特仑苏都过了十岁生日了,在酸奶方面,2013年9月上市的纯甄在集团虽然有接销售主力棒的意思,但毕竟是跟随性产品,比起2010年上市的莫斯利安,和来势凶猛的伊利安慕希,皇氏、君乐宝开菲尔,纯甄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另外,酸酸乳、优益C、奶特这些主打年轻化的乳饮料产品,也没有得到市场热烈的反响,不温不火,部分产品已出现消费断代的局面,因此,希望公司能重新梳理下产品线,结合网络传播特点,打造网红爆款,一改市场颓势。
二、团队缺激情
过去的4年,是可乐系的4年,孙总上任的头1年,通过“公开”“公平”的竞聘,将20个销售大区,10个生产大区的负责人全部换血,空降的的可乐系,很快将原来可乐的那套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生搬硬套了过来,KPI考核报表来了,渠道深耕也来了,可乐的精华与糟粕都来了,我们突然就像被披上了厚厚的铠甲,气势是有了,但灵活和机动没了,但我们的竞争对手却没有变,为了,按时上传报表,我放弃过原本我花几个小时就能抢到的地堆,回去在报告上写上竞争对手投入了费用,实际上我知道对手并没有。是谁让我们变了呢,变的如此没有斗志,没有激情,是制度吗?是只认数字结果的报表吗?我没有答案。
三、渠道变懒了
随着公司的渠道深耕的推进,我们原有的经销商队伍也发生了变化,变懒了,变得只需要我们拿回订单,做配送就可以了,什么抢占终端售点,生动化陈列,通通都不干了,而竞争对手的经销商员工却成了经常和我们战斗的对手,这种模式带来的结果,从成本上我们就输了。而且我们的渠道未必比竞争对手拓展的深。这套借鉴可乐的“公司直营+经销商配送”的扁平式平台式深度分销模式未必适合我们。
四、价值观混乱了
蒙牛不再是以前创业阶段的公司了,激情减退这个能理解,但我们似乎忘记了曾经的梦想,因为公司不再是以前老牛的公司了,当年“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广告何等豪气,当初大家都要考试的愿景:“百年蒙牛 强乳兴农”,如今,变成了“以消费者为中心,成为创新引领的百年营养健康食品公司”,我只能说公司变大了,业务更多了,从主业上分心了。价值观在今年年初的年会上又升级成:“诚信、创新、激情、开放”。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蒙牛白总的直白的情感表达,老人们都还记得这样的传说,特仑苏成功打开市场后,白总把所得的奖金全部分给了研发人员。白总说:“搞了100多个新产品,真正上市的没多少,没做成的是白瑛领导不力,挨骂我一个人顶,只能怪我对市场把握不够。成了的算谁的?不是我白瑛厉害,最厉害的是你们,你们不喝酒吃肉谁吃谁喝?”这些话现在想起来还是让人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