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不在
正如世人评价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样,科迪是成也多元化,败也多元化。科迪老板张清海有着敏税的目光,每涉足一个行业,都会有一个飞速的发展。然而发展的速度太快,企业管理的短板就暴露出来。
科迪是典型的家族企业,更是最早一批的农民企业,用的员工大多是商丘虞城人。大家基本没什么营销能力,靠的是张清海对市场的敏税嗅觉。前期发展的太顺利,让张清海忘记对员工综合素质的管理培训。
以至于科迪的火车飞快的跑,但铁轨已经腐烂不堪。据科迪早期员工形容,早年科迪超市开业时,消费者排队能排出2公里去,因为大家第一次见这样的物种。然而就是这样,超市一天营业额过30万,但超市却是亏钱的。钱去哪里了呢?
当时科迪汤圆的经销商,打款要1000箱,只能收到900箱的货,问业务为什么少发了,业务嚣张的说“你会不会办事”。诸如此类,那些负责人,业务员,俨然一方诸侯,不听号令。而张清海念在本乡本土的情分上,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
科迪速冻也好,方便面也好,产品线并没有形成补充,淡旺季并没有穿插开,大部分员工是干半年,休半年;科迪的产品生产线并不是全自动化,大部分还是人工,这样也导致科迪产品的质量不稳定,人工成本高。
这些问题在早期都被业绩掩盖,可到了中期,一旦比拼基本功的时候,任何一个小点都可以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何况科迪的问题并不是一人小点。
不放弃
虽然2003年胡锦涛视察了科迪,但已经无力挽回科迪的下滑。此后的数年里,科迪一直无力发展,负债累累。
然而就是在困难的时候,张清海也没有放弃实业的机会,依然坚守实业的发展。这也为科迪日后的重振,提供了机会。
在小白奶成为网红之前,科迪试图寻找每一个能重振的机会。2006年,康师傅宣布因为棕榈油涨价,所以方便面涨价。科迪当时拿到了一笔银行贷款,本是想投入速冻设备的使用。康师傅涨价的消息,让张清海错误的认为这是一个发展的好机会。
提出面老总不涨价,并且面块更大的口号。从全国各地广招精英。不惜重金请来了白象某得了脑血栓的经理来负责操盘。
虽然当时方便面的敌人还不是外卖,但方便面已经基本进入垄断期,没有特别的新品想在市场上有一番作为是不可能的。
不到半年,热闹的方便面事业部人去楼空,银行的贷款也都花光,而面老总的销量却没有什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