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全靠泥巴,这才是五粮液出好酒的真正所在!
来源:
|
作者:纳食
|
发布时间: 2017-03-18
|
158 次浏览
|
分享到:
2005年6月2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块儿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五粮液古酒窖窖泥,这一举动为五粮液的酿酒历史及白酒文化戴上了王者的桂冠。国家博物馆相关人员介绍,这块窖泥可以说是最贵的泥巴,它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同等重量的黄金。
2005年6月2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块儿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五粮液古酒窖窖泥,这一举动为五粮液的酿酒历史及白酒文化戴上了王者的桂冠。国家博物馆相关人员介绍,这块窖泥可以说是最贵的泥巴,它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同等重量的黄金。
窖泥—不可复制
五粮液古酒窖里的窖泥之所以如此珍贵,是因为这里面有着不可复制的微生物群体。古窖泥里的微生物是厌氧菌,离开了原来的生存环境,这些微生物会长出“芽孢”,芽孢处于暂时的应激休眠状态。只有回到原来环境,才会生长出新的微生物。尽管如今菌种提纯、培养繁殖可以利用科技手段,但尚未全部分辨的微生物种群所需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无法全部复制的。此外,五粮液的生产需要150多种空气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参与发酵,而适应150多种微生物共生共存的独有微生物圈,只有在宜宾才能找到。

五粮液窖池
酒窖—持续使用
五粮液酒厂有旧糟坊的老窖遗物,为明代所遗,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清初,叙州城有4户酒坊,在二坎子有温德丰糟房(后改为利川永)、马家巷有张万和糟房、南门有德盛福糟坊、东门有长发升糟房,各有三个酒窖,其中以温德丰糟房酒窖最早,产酒最佳美。清雍正年间酒窖增至52个。1949年,只剩9家糟坊,76个酒窖。1952年在利川永、长发升、张万和等糟房的基础上建成现酒厂,继续使用。
工艺—代代传承

位于宜宾市鼓楼街的长发升古窖池被称为是“五粮液基础的基础,精华的精华所在”。长发升古窖池由尹氏建于明初,是一座地穴式曲酒发酵酒池,至明末清初已形成16口窖池的酿酒作坊格局。直到今日,依旧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五粮液古窖池从起糟、续糟、蒸酒、封窖等一系列工艺依然采用的是明朝时期的传统。蒸酒过程中,“量质摘酒”、“按质并坛”这些传统工艺目前仍应用在五粮液的生产过程中,并成为五粮液优良品质的重要保证。
酒曲—独一无二

“曲为酒之骨”。酿酒界都清楚,曲药的好坏对所产酒的质量和风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五粮液的曲药,是采用宜宾优质小麦,中高温制曲,培制成类似大馒头状的“包包曲”。这种形状独特的“包包曲”,拥有和环境中微生物最大的接触、作用面积,比普通平板大曲更有利于网罗自然环境中有益的微生物参与繁殖、代谢,投入发酵后产出的酒风格典型、独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