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朱新礼
来源: | 作者:纳食 | 发布时间: 2017-11-17 | 243 次浏览 | 分享到:

汇源朱新礼:放弃“铁饭碗”,

他扛起了负债千万的罐头厂

   

朱新礼创业的年份是1992年,那一年的春天,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犹如一股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很多人也和朱新礼一样,走进商品经济的大潮。

 

朱新礼在创业之前,是体制内的人,是现在很多人都羡慕的“公务员”。对很多人来说,放弃“铁饭碗”,投身未知的领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朱新礼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带领村民致富的决心,毅然辞去公职投身创业的浪潮。


一开始,朱新礼接手的是一个负债千万元、停产三年、已经倒闭的县办罐头厂。工人吃饭的钱都没有,去银行贷款更是困难,因为人家看不起。朱新礼决定用补偿贸易的方法,用外国人的设备去挣外国人的钱。

 

1993年,汇源生产出了第一批浓缩苹果汁。朱新礼一个人带着样品,背着煎饼去德国参加食品展。翻译,是朋友家在国外读书的孩子;充饥,靠的是自己背来的的煎饼。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朱新礼凭借着真诚和优质的产品,终于打动了外国公司,拿下了第一批价值500万美元的订单,许多人都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生意越来越好的汇源,每到水果盛产的季节,大清早厂子门口就排满了长队,等着送果加工。

朱新礼就和员工一起去卸货。发货高峰期,深更半夜朱新礼也和大家一起去装货。勤恳工作的朱新礼,有一次为了赶时间,竟然把办公室的玻璃门穿破而过,玻璃碎了,幸好人没事;大白天走路掉进过一米多深的下水道,因为思考太专注了……

 

这些让人敬佩的细节还有很多,在朱新礼的带领下,在汇源人的共同努力下,汇源从一个负债千万的乡镇企业,走向全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国民果汁第一品牌!

华彬集团严彬:从卖血到“红牛之父” 

   

如果提及功能饮料,必然绕不开红牛。从去年开始,红牛商标授权到期,一时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红牛背后的男人——严彬,也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人们才看到这位低调的隐形富豪背后的创业故事。


1954年,严彬出生于山东一个贫穷的家庭,16岁初中毕业后,严彬到河南省林县插队一年。他干了整整一年,只拿到了92元钱。为了告别饥饿和贫困,严彬选择去泰国寻找出路。初到泰国,身上没钱,没饭吃,严彬曾卖血度日。

 

被饿怕了的严彬,在当学徒的日子里,尤其的机灵勤快。因为每顿要吃三碗饭老板娘不高兴,就自己买米,拌酱油吃。同伴每天都是8点钟才磨磨蹭蹭起床,他5点起来打扫卫生,还边竖起耳朵听阁楼上老板的动静,“老板每天五点‘咳’一声,我提着痰盂就给老板送上去了,前后不超过1分钟”,严彬本人回忆说。出门,用手给老板当烟灰缸,烫起了大泡还死死攥着。就这样,1年后严彬当上了经理,而同伴还照样在喝粥...


正是因为这种常人做不到的毅力和坚持,严彬终于在房地产行业挖到了第一桶金。1995年,严彬开始回国投资,将红牛功能饮料引入中国市场,红牛作为一个高价位、具有鲜明功能性的产品,第一年仅市场推广就耗费了两亿人民币。初期可以说走得很艰难,第二年后“红牛”才真正红遍大江南北。“累了困了喝红牛”的广告语被亿万消费者所熟知。

生意越做越大的严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人。在2012年接受采访时严彬称自己是站着睡觉的,“我5点就起来,早起脑子才清楚,我属马的,马睡觉是站着睡”。

 

红牛,一直强调的是年轻就要拼,中国“红牛之父”,也一直在“拼命”。

娃哈哈宗庆后:

42岁创业,5次成为中国首富

   

哪怕是现在,到了42岁,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梦想,沉溺于安稳的生活,不敢迈出舒适区,只关注家长里短。但是,宗庆后42岁时选择创业,义无反顾,披荆斩棘,所以才有了娃哈哈商业帝国。


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创业的时候,只有14万元的贷款,可谓是白手起家。他接手了一家连年亏损的校办工厂,只用了几万元钱,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了几张办公桌椅,就开张了。

 

一开始,他的“事业”不过是代销冰棍、汽水,还有作业本、稿纸等,主要是为学生服务。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厘钱。艰苦的创业第一年,凭借着这些小生意,公司也有了十几万元的进账。但宗庆后认为,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无法长久生存。


于是,1989年有了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面世便迅速走红,每天生产5000盒,完全供不应求。1990年,年仅三岁的的娃哈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1996年,娃哈哈推出AD钙奶。这一次,仅用一年时间,娃哈哈AD钙奶便创造了年度共生产10.7亿瓶,创产值6.85亿元的成绩。 
2004年初,娃哈哈集团推出新品营养快线,2013年突破了200亿元,数度创造了国内饮料行业单品销量的奇迹。

 

娃哈哈一路走来,创造了太多的经典产品。30年来,宗庆后从靠三轮车代销汽水及冰棍开始,一步步成为娃哈哈商业帝国的掌门人,他的个人奋斗史,无疑是一部真人版的“励志大片”。

农夫山泉钟睒睒:

一面书生,一面“独狼”

   

自负、好斗、缺少朋友……被认为不择手段的钟睒睒,独狼之名,早已在行业内盛传。但是,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钟睒睒“独狼”之名也不是突然出现的。

 

1988年,在《浙江日报》农村部做了5年的记者钟睒睒递交辞职信下海,成为浙江新闻记者圈“下海”的第一人。不像其他的食品大佬,当年的钟睒睒,辞职去海南是想创办中国第一份私营报纸,可谓书生意气。后来,钟睒睒曾在一封信中剖析自己,“以前太可怜了,可怜自己那种莫名其妙的自尊与清高,对所有商人都不屑一顾,这实在是太浅薄。商人中的能人才是真正的强人,文人中的能人只是半个强人。”


他自此选择了做真正强人的从商道路。办报纸无奈碰壁后,钟睒睒用带去海南全部资产,种起了蘑菇,海南气候潮湿并不适合种蘑菇。最困难的时候,钟睒睒的账号里一分钱都没有。


1993年,靠着超低温粉碎工艺制作的龟鳖丸,钟睒睒切入保健品市场,赚了第一桶金,其后又炒红了朵而、成长快乐、成人维生素、清嘴含片、农夫山泉、农夫果园、尖叫、农夫茶、母亲牌牛肉棒等等品牌,成为商界最能“生孩子”的老板。

老干妈陶华碧:吃苦耐劳的“国民女神”

   陶华碧出生在贵州一个偏僻的农村,因为贫困,从没有上过学读过书。20岁嫁人后,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为了自己和两个孩子,她不得不去打工和摆地摊。苦难从来没有打到这个坚强的女人,她甚至凭借着朴素的想法开创了老干妈。

 

1989年,陶华碧卖起了凉粉和冷面,通过琢磨,她特地制作了专门拌凉粉的作料麻辣酱。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要掏钱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善于抓住机会的陶华碧,决定专卖麻辣酱!


1996年7月,陶华碧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她当上老板后,“管理绝招”就是:我苦活累活都亲自干,工人们就能跟着干,还怕搞不好?

 

那段时间,陶华碧身先士卒地干,结果累得患了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因搅拌麻辣酱全部钙化了。陶华碧还亲自背着麻辣酱,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进行试销。

 

没读过一天书的她,因为看不懂财务报表,就苦练起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最后居然能听上一两遍就能记住,并分辨出对错。不会写字的她,甚至还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

 

在一众食品大佬中,老干妈陶华碧巾帼不让须眉,能创造出华人都认识的“老干妈”牛肉酱,这份魄力和吃苦精神,让小编十分敬佩。

 

纳食君总结:

每一位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都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讲完的,这些食品大佬的成功虽然带着时代的烙印和时代赋予的机会。但是,扪心自问,如果生活在大佬年轻的时代,你能和他们一样勇敢吗?

 

孟子曾说过: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如果现在不知道怎么做,那就继续做好手头事的,加油干吧,经销商们!

 

欢迎留言告诉纳食君2017你的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