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经过了两年时间的淘汰,市场在不断变大,产品选择也变得更多,凭什么说经销商的优胜劣汰在加剧。
互联网在不断发展,新零售在不断崛起,经销商应该团结一心对抗“外敌”,为什么还要继续内部竞争。有什么证据证明这一切?
1,之前被各类厂家奇葩产品欺骗多次,已经杯弓蛇影。
据统计,2015年新品数量超过1.5万种,2016、2017年两年每年出现的新品更是都超过2万种,但是经销商的生意每况愈下。而2万种新品中,每年存货下来的只有几十种,真正能够做长期市场的只有十几种。
主流渠道见到的永远都是这些
这是什么概念?三年时间99%的经销商没有从新产品获利,没有持续带来利润的产品,只能依靠老产品的利润。甚至大多数经销商,在不断为自己的选择埋单,交学费。
作为经销商的生命线,选择一款好的产品越来越难,各种奇葩的产品,各种奇葩的厂家,已经让经销商吃够了苦头。
机会有限,市场缩小,竞争加剧……稍微有点不注意,淘汰你没商量!
2,商超费用,网点赊销,企业管理成本高,让经销商苦不堪言
过去的两年,很多经销商不断呼喊着:逃离大商超,逃离大商超。事实上,近两年经销商在终端碰壁的不仅商超,包括便利店,夫妻店等各个终端都碰到了各种问题。
2015年以来,快消品进入寒冬,大多数商超、终端的业绩在不断下滑。终端的压力转嫁到经销商身上,商超的各种费用不断上涨,任务量增加,赊账成风……经销商日子苦不堪言。
从2016年,新一佳倒闭以来,出现了不少商超、终端跑路的现状,让经销商的生存雪上加霜。经销商已经从争夺终端,转向对消费者的争夺,一场激烈的优胜劣汰已经开始。
3,消费回归,暴利产品越来越少,稳扎稳打做市场,没了耐心,吃不了曾经的苦。
原本都在羡慕经销商的利润有多好、多厚、赚钱有多容易,原来的方便面,饮用水,茶饮料,功能饮料……每一个品类都有百亿级的产品,利润更是不断提高……
但是现在,产品价格没有上升,成本不断上升,利润在不断下降。金牛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经销商依靠老产品获得的利润越来越低了。而近三年来,新崛起能称之为金牛的产品少之又少。
熟悉的茶π,小茗同学销量不错,但是人群和渠道都有限。2017年达到十亿的汤达人,一步步的市场成长用了将近十年时间……
现在无论产品还是终端市场,需要的都是一步步稳扎稳打,耐心,细心的做好市场。产品竞争已经进入惨烈到极致。
4,大经销商越来越规范,小经销商市场机会越来越小。
2016年,农夫山泉实行大经销商制度以后,大经销商时代越来越近。
在2015年以前,产品从厂家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一层层关系,省级,市级,区级,县级,还有各种二批……
随着经销商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2015年电商开始的“消灭二批”“取代经销商”,小经销商的机会越来越少,利润越来越低。而2016年农夫山泉开始的大经销商制度开始后,越来越多的厂家向大经销商制度靠拢。
大经销商规范经营,在市场寒冬中渐渐体现了优势,在竞争逐渐抓住主动权。
5,电商冲击,各类交易平台冲击。京东、阿里巴巴,都在自己做配送。
2015年电商开始冲击快消品行业,取代经销商的留言不断传出,2016年受到经销商广泛关注的新通路和零售通逐渐形成的市场冲击;2017年新零售的大爆发,京东便利店、天猫超市,阿里入股高鑫零售,腾讯入股永辉,腾讯与家乐福合作……
以京东、阿里的电商巨头开始不断深入经销商的领域,而且无论京东还是阿里巴巴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物流系统,完成从选品到配送的每一个步骤。
在电商的冲击之下,经销商渐渐失去主动性,忘却自己的优势所在,更多的在小心翼翼的求生存。
经销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显然并没有,经销商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是无法替代的。
但是想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是现在经销商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未来这五类经销商必死无疑:
1,做商不转型行商,不走出去。
坐商是市场经济初期的产物,因为产品供不应求,缺乏相应的竞争环境。经销商往往能够轻松的展开业务,靠着良好的环境和政策,经销商能够轻易获得利润。
但是现在连各大电商巨头都已经走出来,开始向终端,向商超出手,开始讲线上的流量向线下转变。近期阿里开始对大润发开始改革,将线上红利转化为线下红利。
连这些大咖都已经行动,那么经销商还坚持老旧的坐商系统,最后只能被淘汰,想要生存,就要拿出真本事,证明自己在市场中的价值。
2,不与时俱进,不学习新营销手段方式,害怕互联网而不是研究。
京东,天猫……每一次的线上活动都动则百亿,千亿,甚至在双11达到万亿以上。各种层出不穷的促销手中,宣传活动,每一次都让消费者耳目一新。
而经销商则进入“不促不销”、“促而不销”……的状况之中。失去销量,失去主动,经销商也就失去了在市场存在下去的价值。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一部分经销商仍旧处于保守状态,害怕互联网,被各种网上传言吓得诚惶诚恐。而在近三年时间里,这部分经销商已经逐渐消失在市场之上。
3,产品没有竞争力,没有核心爆品。
经销商已经从产品的渠道商,渐渐变成产品的搬运工。每天都在替换各种产品,有销量有利润就直接搬进市场,搬到终端,没有利润就直接丢弃。在老产品时代渐渐逝去,新产品青黄不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失去核心爆品,也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只能当搬运工获得少许利润。
自身的产品不够硬,竞争对手步步紧逼,经销商生意越来越难做。市场红利消失,业务难度增大,没有连贯性的销售,经销商很快就陷入困境。没有长期利润产品,经销商必死。
4,网点太少,管理不善,客情太差。
阿里入股大润发,就增加数百个网点,遍布全国;腾讯入股永辉,家乐福,网点增加近千;京东一个便利店计划,规模计划百万……而且在这样的计划中,这些大咖处于主动之中。
相对的经销商都是区域性经销商,整体数量少不说,管理也没有丝毫的计划,没有销量就没有客情,加上管理不善。
这样的状况造成,经销商网点有限,而且十分不稳定,熟客数量少,加上外围竞争,互联网大咖杀入,经销商基本没有竞争力。
5,不懂的联盟,思维落后,心胸狭窄。
从阿里,京东,腾讯等不断入局新零售,从选品,促销,到市场到终端市场的侵占,大资本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央的正是经销商。在这样的状况之下,经销商内部仍旧以窜货,低价位主要竞争手段,仍旧是一盘散沙,
外部环境越来越激烈,一场风雨之中,经销商虽然会经历更多的考验,更严酷的竞争。但是能从这场风雨中清醒过来,就是经销商最大的收获。
而未来经销商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好准备:
1,积极求变,向着厂商、物流商、终端深度服务探索。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想要翻身,就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经销商的问题在选品,在于营销上,在于成本,在于对终端的掌握……
而经销商要做到这一切就要从厂商身上学习产品的技巧,找到复合市场的产品。
从物流商上,提高自己的物流速度,快速配送,留住客户,留住客情
在终端上下功夫,深度服务,现在已经不是十年前的市场了,让终端赚到钱,才有终端愿意跟你,不然全都是废话。
2,掌握核心战略产品,市场稳定,渠道广泛,客情好。
产品是经销商弹药,好产品就是核弹,一万个普通子弹比不上一颗核弹的威力。
阿里,京东能够快速发展在于能够帮助终端赚到钱,他们不用寻找哪一颗是核弹,哪一颗是子弹,因为他们的数量足够,能够造成足够的杀伤力。但是经销商需要的是核弹。
能带来利润就能让市场稳定下来,就能占据市场,就能维护好客情,就能给经销商带来重生的机会。
3,懂得分享,与核心团队一起共享利益,舍得分权分钱。
企业在抱怨企业没有人才,招不到人才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企业并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人才机制。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留住核心团队,获得员工的认可,才是经销商下一步行动的重中之重。
在这个过程之中,经销商最重要是要懂得分享利润,分钱分权。打破以往经销商一个人干完公司所有事的局面,才能将经销商从困局与忙碌中解放出来。
4,拥抱互联网,不断学习新技巧新营销方式。
线上拥抱线下是未来趋势,同样的线下拥抱线上也是未来的趋势。未来的选品,未来的宣传,未来的促销,未来的快消品发展……一定不是单打独到,一定是在不断学习中进步,一定是在不断进步中创新。
连京东的刘强东,阿里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都在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新技巧。作为经销商,没有他们的资金,没有他们的实力,不创新,不学习,又有什么活路呢?
市场永远在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经销商这一次的优胜劣汰也不是结束,只会是开始,未来需要的是创新,是不断进步。经销商,你准备好迎接这个新时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