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赚钱
来源: | 作者:纳食 | 发布时间: 2017-11-29 | 156 次浏览 | 分享到:

职业打假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职业打假人的队伍,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广泛。在近期,食品行业成为职业打假人紧盯的目标。据统计近两年,全国超过17家大型商超企业与职业打假人发生冲突,设计金额达到数千万。

 

“打假”渐渐从单纯的打假向恶性打假转变,甚至发生直接冲突。甚至因为“打假”事件与百名超市老板发生冲突,发生打砸车辆的行为。

 

 

现场汇聚百名超市老板,涉及北京多个区。是单纯的“打假”还是恶性的“勒索”,每个人心中都有明镜,恶意购买,调包过期食品,赔进去的不只是超市的金钱,还有商超的信用,企业的品牌。这样的事情在食品圈愈演愈烈,事情发生越来越频繁。

一次打假,获利的是打假人,

损失的是超市,经销商,企业

   

在北京发生的这起打假事件在全国各个县市都在上演,金额小到几千,多到上万,打假已经演变成为职业,从行业的监督者变成行业发展的毒瘤。严重影响市场的正常发展,品牌的正常成长。


据悉,北京地区活跃的打假人已经达到1500人。

 

大润发相关负责人反映,大润发门店每年发生约2000起职业索赔事件。

 

很多中小企业反应:企业底子差,社会就业难,发展本来就艰难,被职业打假一次就要二次就业了!!

 

……

 

从良心打假人到职业打假人,到现在恶意“打假人”,打假已经成为专业化,集团化运作,打假已经从市场良性发展维持行为转变成为个别人追逐利益的手段。

从单纯的打假到打假“套路”

   

专业化的打假人在手段上也在不断进步,从单纯的打假开始渐渐形成“套路”。

 

现在越来越多的职业打假人将目标转向食品行业,也已经形成一定的打假套路,只要厂家有稍微的不注意,就会在这方面吃亏上当。

 

标签抠字眼:食品标签的营养成分表,配料表,添加剂等标识,只要不符合规定,就会被职业打假人“抠字眼”。只要有稍微的出入,就能开始一场持久战,配合在各个相关部门反映,检测,甚至宣传。品牌想要快速结束只能掏钱,息事宁人。

 

广告宣传:广告法越来越严格,各种字眼成为打假人最喜欢瞄准的方向。“第一”“最”……只要有一个字不符合广告法的就能被打假人抓住不放。



除了这些问题以外,包括证照,经营范围,产品等问题都是职业打假人紧盯的方向。不过这些套路依旧属于正常打假的范围之内。现在越来越多的打假人从套路转向恶意制造“打假”。

 


调包产品,私改保质期,恶意购买……以这些恶意的手段套路,甚至以“威胁”,“恐吓”等手段迫使厂家,终端妥协,获得收益。并且将这些演化成为新的“套路”。

打假没有错,错的是“打假”的人

   

作为市场监督手段,打假并没有错,反而会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企业的良性运营。但是恶意打假毁掉“打假”这个行为的目的。

 

以谋取非法暴利为目的进行购物,大批量购买。这样的目的到底是为了打假,还是说为了获利。

 

多次举报,反复诉讼,利用法律漏洞进行敲诈。到底是维护法律还是为了钻营获利。

 

团队行动,甚至开门收徒,形成严密的组织。到底是为了打假,还是自己的利益。

 

只关心产品标签,不关心品质安全,质量。你说是为了消费者,又有几个人能相信。

 

威胁终端,不是生产者,威胁商家息事宁人。真的是为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


抹黑一个品牌很容易,只要一句话,就需要品牌各种材料,各种化验报告,各种形式的宣传才能挽回,但仍旧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抹黑一个超市,只需要闹大一次,几十年积累的信誉就完全扫地,没有人会相信解释,只会相信以讹传讹的话语。

 

打假没有错,但是当打假变成为了打假而打假,为了暴利而打假,那么打假就被带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打假不可怕,不懂应对才可怕

   

多少商家遇到打假第一个反应就是息事宁人,就是畏惧,完全处在被动的地位,想要把损害降到最低。但是最终的结果,迎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敲诈”。

 

1.打铁还需自身硬

 

没有假何来打假!!无论厂家,经销商还是终端,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身。加强对包装、标签、标识等各个方面的使用。仔细斟酌广告宣传的话语,严把质量,加强添加剂,临期产品,过期产品的管理;各种证照的审查、续期……将一切都做到最优,最好,让打假人无漏洞可钻。



2.勇敢面对,决不妥协

 

遇见打假决不妥协,不要因为出现问题而畏惧。一次妥协,接下来就是连续不断的问题和麻烦。要通盘考虑,谨慎应对,先拒绝后应对。就算起诉也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职业打假人讲究“短平快”没有精力长期斗争,只要做好准备,做好应对。了解好他们的套路,收集好证据。

 

3.强硬起来,适当反击

 

面对起诉,强势应对,就算据报道工商局也不用慌乱。随着职业打假人的泛滥,现在工商局也会帮助企业,就算罚款金额也比打假人长期勒索要低得多。随后针对牟利打假人以牟利性购买行为起诉恶意打假人,以牙还牙。

 

打假不可怕,不懂应对、不敢应对才可怕。一个食品人倒下了,千千万万个食品人站起来了。只要敢于应对,再厉害的打假人也会也会退缩,还市场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