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程度上人们已经习惯将互联网与互联网公司划上等号,将“互联网思维”奉为圭臬。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互联网是所有企业都有权利使用的工具,而互联网思维更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
互联网不是思维,思维是一种只有人类特有的,与生命体共存的一种能力。
所以传统企业要认清自己的地位,摆正自己的心态,自己是一切发展的基石,要牢牢把握话语权和主动权。互联网可以使用,但不能被控制。当餐厅将网络系统嵌入自己的体系中,在外卖的互联网平台上就不会处于弱势地位,当义乌的小商品导入自己的网络系统,淘宝就不会店大欺客。
传统企业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互联网公司,虽然有诸多利好,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比如关于生产和研发,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尤其是时间。可我之蜜糖,彼之砒霜。互联网企业要的就是效率,打的就是时间差,时间就是生命。它只需要宣传自己的半日达,至于产品的研发周期,对它来说根本就不重要。
因此传统企业要时刻保持清醒,互联网只是你力量的延伸,不但要学习,更要会充分的运用。但仅仅是把产品放到淘宝或京东去卖,并不等于你的互联网+。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是自身的互联网化。如何利用互联网提高效率、改良工艺、刺激创新,才是企业长期要探索的重点。
负责13亿人的升级互联网真的没有那么大能量
现在中国每一个行业都在谈升级和转型,其实转型和升级有非常大的区别,转型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但是我们不能把80%,90%的精力都集中在转型上,这会误导一个国家,我们不是小国,地上随便挖桶石油,整个国家就可以逍遥快活了。我们是一个13亿人口、四五亿农民的国家,你想转到哪里去?
我们很多专家把这个声音放大到只有一个单一的声音,如果一个社会只存在一种声音,那将必然走向愚昧,走向无知。
相比于转型,中国目前最紧迫的是要升级。技术、管理、品牌、生产、物流上的升级是最核心的环节。
品牌力不足是国产产品的通病,升级迫在眉睫。国产化品牌长期以来还只是满足人们的物理需求,还没有将品牌进化到故事和情感的层面。以可口可乐和肯德基为例,它们的广告侧重点不在产品的食用价值,而是在于食品给人带来的愉悦欢快和精神价值。比如,中美建交后中国人手持可口可乐的照片被外媒大肆转载,象征了中国迈进新的时代,而小孩子一提到肯德基就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喜悦。